一場跨越山海的音樂對話

歐洲音樂家與貴州音樂家同台演奏。人民網 陽茜攝
指揮棒揚起,600余觀眾屏息凝神﹔聚光燈下,歐洲音樂家與貴州音樂家同台,奏響“山海無界﹒樂傳全球”中歐藝術交流音樂會。
貴州,“一山不同族,十裡不同風”,18個世居民族孕育出的歌舞與傳統樂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奏響著多彩音符,也為跨文化音樂交流埋下了精彩伏筆。
7月中旬,6名歐洲音樂家為期9天的貴州行採風活動讓黔地韻律與西洋樂符跨越山海碰撞出文化和鳴。
不同旋律即興碰撞
英國籍打擊樂手(左)與貴州民間藝人合奏苗族木鼓。人民網 陽茜攝
西江千戶苗寨裡,盛夏陽光洒在烏亮的苗族木鼓上,英國籍打擊樂手博格丹輕撫鼓面,眼裡閃著好奇:“這聲音,似乎和我的軍鼓不太一樣。”
貴州民間藝人莫世海遞過一副鼓槌:“試試?”博格丹接過鼓槌,揚手一擊,“咚,咚咚……”鼓聲低啞厚重。
“one、two、three……”意猶未盡的博格丹哼起《We Will Rock You》的旋律,朝莫世海點頭示意邀請,莫世海揮槌應和,三五個回合后,鼓點順利重疊交融,“民族版”《We Will Rock You》回蕩苗寨。“音樂不需要言語。”博格丹在合奏中找到文化共鳴。
楊正平向歐洲音樂家展示蘆笙吹奏技巧。人民網 陽茜攝
在堂安侗寨,歐洲音樂家與侗族歌師一同感受侗族大歌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演唱方式和多聲形態﹔
在美德村,“寨門迎賓對歌” 別開生面﹔
貴州省級蘆笙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楊正平用“19管”蘆笙演繹“樂舞一體”的蘆笙文化﹔
英國男高音歌唱家湯姆跟唱苗族飛歌﹔
…………
深入貴州腹地,圍繞音樂的“中歐對話”自然發生。 “貴州處處有音樂,處處是舞台。”英國小提琴演奏家格溫妮絲說。
聆聽黔韻採集靈感
歐洲音樂家與侗族大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潘薩銀花(右側年長者)交流。人民網 陽茜攝
行程剛過半,意大利作曲家安德烈亞的手機裡便已有了數十個記錄貴州詩畫自然和豐富人文的音視頻素材:“侗家人把大自然的聲音編成曲,貴州音樂和生活緊密相連。”
說起最中意的收獲,安德烈亞點開一段拍攝於從江縣小黃侗寨的素材。畫面中,82歲的侗族大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潘薩銀花正哼唱《布谷催春》,“布谷布谷”旋律婉轉清亮。
侗族大歌是入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文化瑰寶,憑“無指揮、無伴奏的自然多聲部”的特點享譽海內外。
“蟬鳴鳥叫、鬆濤回聲等都是音樂素材。”潘薩銀花的講述、自然天成的和聲,讓歐洲音樂家深受啟發。
歐洲音樂家與侗族歌師合奏。人民網 陽茜攝
在肇興侗寨,安德烈亞收獲新驚喜——一個能逼真模擬蟬鳴的音樂道具:“我將用這段旋律作為新作品的開場,讓更多人感受貴州的音樂意境!”
也正是藏在生活裡的多彩旋律,支撐著貴州獨特的音樂韻味。
貴州被譽為“山地公園省”,靈秀峰林與飛瀑溪澗構成天然的韻律基底﹔貴州同時還有“文化千島”的美譽,15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豐富著音樂的文化底蘊。貴州自然與人文的交響,化作歐洲音樂家深度觸摸、汲取智慧、參與共創的活態源泉。
同台奏響“中歐和弦”
汲於山野,綻於舞台。
在“山海無界﹒樂傳全球”中歐藝術交流音樂會上,貴州聲樂演員以侗族大歌唱法,與歐洲音樂家共同演繹英國名歌《斯卡布羅集市》,跨越文化的創新融合贏得了“滿堂彩”。
歐洲音樂家與貴州音樂家同台表演。人民網 陽茜攝
當天一早,帶回貴州採風靈感的歐洲音樂家與貴州同行會合,排練的核心議題直指“融合”。
“創意落地隻花了3個小時,雙方一拍即合!”參與演出的貴州侗族歌手楊春念說,侗語翻譯與整體音樂改編在碰撞中迅速成型。首次嘗試這種融合唱法的湯姆也對此感到驚喜:“這首英國名歌的韻味更具‘國際化’了!”
整場音樂會持續2個小時,合奏《四大名著組曲》、小提琴與樂隊《冥想曲》、英國管與打擊樂《極少的寧靜》、侗歌與樂隊《吃新》、蘆笙木葉與樂隊《鄉音戀歌》等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曲目輪番唱響,優美的旋律和跨文化的創新表達贏得熱烈掌聲。
樂為橋梁,中西文化交融圖景在這場音樂會上更立體。引領音樂會節奏的國家一級作曲、一級指揮龍國洪說,雙方彼此啟發、協同共創,搭起歐洲音樂與貴州音樂文明互鑒的雙向通道。
此次歐洲音樂家團帶隊老師、旅英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暢想:“貴州的多彩旋律無與倫比,應助力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互鑒、美美與共。”
今年下半年,貴州音樂家將遠赴倫敦與本次前來採風的歐洲音樂家同台表演。以樂共鳴,“山海無界”的樂章將繼續奏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